看到这裡,或许你和我心中有同样的疑问,70年前只要200英镑就可以创业吗?其实年轻的Peter成立的公司顶多像现在的个人工作室,他的想法很天真,那时他已经製作出一套简单的扩大机,卖价30英镑,成本大约10英镑,他的想法是:如果星期一做好成品,星期二卖掉,接下来一个星期就有20英镑的利润可以过活,反正他还是单身汉,没有家庭要养。万一不如预期,扩大机没有卖掉,没有那20英镑可以过活,没关係,多才多艺的Peter会吹长笛,晚上还可以去俱乐部演奏,挣个几磅还能餬口。想法天真的Peter果然马上嚐到了苦果,他向父亲借来的200英镑很快的就归零。
英国人做广告还真有创意。
不过在1961年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Peter却说自己很幸运,能够从艰困中求生存。他说200英镑创业真的是少得可怜,开店的父亲并不是没钱,Peter如果开口借个2万英镑也不是问题,但是自尊心很强的Peter不愿意向家裡面拿更多钱,但是他确定就算借到更多创业基金,可能也会马上败光。而资源极度匮乏的Peter,依然努力推动自己的小小音响事业,到处寻找经销商,甚至想争取公家机关的标桉。
Peter回忆当年他试着想成为邮局的合格供应商,递交了审查申请书,邮局通知他们要去「工厂」审核,那时候的Peter的「工具」不过是鑽孔机和电表,结果他们(Peter和他的女朋友,后来结婚了)努力擦拭「工具」,等待审查员前来,而审查员离开时,脸上的表情像是:「一定是邮局裡面的人搞错了,才让我来这裡审核资格。」创业初期的Quad根本称不上所谓「工厂」。
Peter的努力让公司有缓慢的进展,但规模依然很小,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音响产业起飞的契机终于出现。那时候的Peter面临事业发展的抉择,Quad究竟要走公众广播(PA)产品还是家用音响?最后Peter决定逐渐退出PA市场,专注在高品质的家用音响市场。而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复甦,确实带动了家用音响事业的起飞,市场判断正确的Peter,加上适当的产品问世,让Quad成为家喻户晓的高级家用音响品牌。
不过Peter认为自己不是个天生的生意人,到了1952年的时候,公司业已颇具规模,各个部门的分工也步入轨道,Peter逐渐放手,仅作原则性的指导,大部分的时间投入设计与研发。回顾这段历程,Peter说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以前他是老闆兼撞钟,事必躬亲,放手给其他人做,总会和自己有些不一样,他得要忍住不伸手出去多管,才能培养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