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版本比较 周游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共创作了三首交响曲,这三首交响曲分别产生于他音乐生涯中的三个不同时期,因此无论在内容还是手法还是作品的命运上都相去甚远。第一交响曲于1895年写成,此时作曲家尚处于音乐风格上的探索阶段,所以这部激情荡漾的交响曲难免显露出功力上的欠缺和思想上的幼稚,再加上首演的指挥者格拉祖诺夫差强人意的表现,失败应在情理之中;第三交响曲写于离开故国的20余年之后,对乡土的思念和身处异邦的孤独使其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而一些极具个人特征的自传性质也常常造成欣赏和理解上的隔阂。只有1907年完稿的第二交响曲可以算得上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的巅峰之作,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诗意情绪、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复杂多变的写作笔法都使这部交响曲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杰作。

    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令拉赫玛尼诺夫心情沮丧,来自“强力集团”和评论界的尖刻语言使他心灰意冷,开始怀疑起自身的创作潜能。这种沉重的打击对于投身于音乐以来一直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可以想象的,他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处于一种悲观绝望的境地。在此后相当长的阶段里,他几乎完全停止了音乐创作,而以指挥和钢琴演奏来作为自己的职业。尽管心理医生的治疗使他的病症有所减轻,而真正使他恢复了自信的是1901年问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至今仍是大多数钢琴家保留曲目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奠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繁荣时期。第二交响曲正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1906年,拉赫玛尼诺夫辞去了繁忙的指挥工作,带着妻子远离了朋友,在德累斯顿埋首于第二交响曲的写作,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其间只是在夏季才偶尔回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1908年2月8日,他本人亲自指挥了第二交响曲在圣彼得堡的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0个月之后,这部作品使他第二次获得了格林卡奖。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编为第27号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以美妙的旋律见长,随处可闻的优美如歌的曲调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略有不同,作曲家在这里并没有强调对立的矛盾形象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没有力图再现哲理性的思想内涵,而只是以从容舒缓的笔调烘托出明朗的基本情绪,俄罗斯性格的音乐语言有着生动的体现。也许正是因为与德奥交响乐传统迴然有别的缘故,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在俄罗斯范围以外演出的机会并不算多,在以往欧洲著名指挥家的曲目中也属难得一见,30年代初期。一些演出者甚至认为这部作品过于冗长而迫使作曲家允许他人将其任意删减,据说在全部四个乐章中这种被删除的段落竟达20处之多,几乎占乐曲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多。只有到了最近几十年中,这种不负责任的删改才被指挥家们所摒弃。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唱片版本远不如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那样多见,一般来说,只有俄苏系的指挥家才较多录制此曲,它在最近之所以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主要是因为三位引入注目的指挥新锐普雷特涅夫、扬松斯和格济耶夫都相继录制并以较大力度推出了这首交响曲的唱片,一时之间这部作品似乎完全处于人们的关注之下。

    下文中将近年内较流行的一些第二交响曲唱片版本进行一番品评。

    1.MMG MWCD 7134

    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斯拉特金

    圣路易斯交响乐团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水干迅速提高,以至于目前跻身于美国大乐团排名表中的前列,令那些以往有着响亮知名度的乐团颇感汗颜,并最终打破了原来的所谓“五大”乐团对于乐坛的垄断,这与斯拉特金的领导和指挥艺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圣路易斯交响乐团虽然有着较久的历史,于1881年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在全美数以千计的交响乐团中仅次于建团140年的纽约爱乐乐团而名列第二,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它只是一个中等水准的地方性乐团,鲜有杰出的表现。这个乐团目前的团员约有半数是朱丽亚和曼哈顿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演奏阵容年轻,水平整齐,尤其是弦乐和打击乐声部最为出色。70年代末斯拉特金出任音乐总监后,乐团的演奏水准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评论界认为它已经在美国人的音乐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熟的风格和灵敏度甚至超越了许多声名卓著的乐团。生于1948年的斯拉特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指挥,在诠释美国本土作品和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方面常有突出表现,他与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共同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全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的唱片被视作其代表性录音。

    这张唱片录音时间是70年代末期,现在听来,录制质量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是音响干涩和音场狭窄,无法达到令人赏心悦耳的程度。圣路易斯交响乐团雄厚的弦乐声部在此片中充分显示了实力,其中的一些急速进行的乐句有着整齐划一的演奏效果。斯拉特金特别强调了音乐的动感,从而避免了此曲的演绎中常常出现的过于呆滞和凝重的现象,这一点在最能体现出作曲家写作技巧和特征的第三乐章柔板中尤其突出,悠长的旋律线下,内声部异常活跃,衬托出宁静中的不安,弦乐群波澜起伏的乐句有着沁人心脾的温暖音色,气息绵长,强弱变化分明。第二乐章谐谑曲被处理得绚丽多彩,产生了万花筒般的动人效果。


    斯拉特金在此曲诠释上的不足之处在于整体内容上深化不够,因此许多段落显得仓促,如第四乐章由于这个缘故而无法担负起总结全曲的功能。

    2.Decca 400 081-2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阿什肯纳吉

    此片录制于1981年9月,录音的色彩性效果非常动人,与Decca公司的传统一脉相承。作为一名身怀绝技的钢琴家,阿什肯纳吉在从事指挥之后依然保留着那种炫技性的演奏风格,此片即是一个绝好的例征。乐曲自始至终一直处于相当快捷的速度中,尽管让人领略了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魅力,但是因过于急促而使美好的抒情旋律变得如过眼烟云,没有充分展开的余地,令人不免遗憾。在音乐的进行中,低音部分得到了强化,乐团的厚度十分明显,全奏时音响极其宏大,气势磅礴,显然,阿什肯纳吉试图借此而强调和突出俄罗斯特色,但是却造成了音乐细节上的朦胧感,有时木管乐器的独奏片断甚至被无情地淹没。阿什肯纳吉为音乐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乐曲一直亢奋不已,情绪激荡不宁,但缺少必要的起伏。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