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有几个单张是有必要特别考虑的。阿格丽希的第一、第二在演绎观念上有超越前人的突破,虽然引来一些争议,但必须承认演奏是非常杰出的。她与西诺波利之间的火花碰撞也几度趋于白热化。钢琴诗人吉默尔曼的演奏极富刺激性。第三、第四是他与伯恩斯坦在维也纳爱乐大厅的实况演出,气氛热烈,钢琴的声音异常灿烂,乐队音响饱满,反应迅捷。晚年的伯恩斯坦似乎仍有使不尽的能量。他与年轻的钢琴家互相支持,一同进入忘我的境地。米凯朗杰利和朱利尼合作的一、三、五是难得的瑰宝,录音制作也许不够精良,但钢琴家和指挥家都是极富想象力的人,将贝多芬演到如此品位,当世不知还有几人。第五的选择明显多了一些。卡琴在DECCA的录音具有一种本能的动力,他的独特指法既铿锵有力,咄咄逼人,又温情脉脉,诗意盎然。甘巴的伴奏从容不迫,对声部平衡的把握细致入微,体现出很深的修养。老的录音里除了菲舍尔和富特文格勒的传奇版本之外,吉赛金和卡拉扬在1951年的录音在音响效果上非常让人满意。吉赛金的力量不是很强,他的优雅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在那个时代能将贝多芬奏出这种感觉,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事。卡拉扬的伴奏出奇的谨慎,造句工整,节奏舒缓,丝毫不抢吉赛金的风头。这是两个君子之间的合作。柯曾和克纳佩尔茨布什的录音DECCA又将其再版了,这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可错过的演录俱佳的好版本。克纳佩尔茨布什的贝多芬有一种魔力,柯曾则处于琴艺的巅峰期,二人惺惺相惜,意境、激情、张力、戏剧性样样具备。科瓦切维奇在EMI还有一个数字录音的第五,由他本人担任指挥。这次演奏速度比过去快了,结构的完整性更好,录音也更通透明亮。《企鹅激光唱片指南》给了它“三星戴花”的荣誉是非常有道理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权威演奏很多,旧录音中以梅纽因和富特文格勒的版本为最珍贵。抛开背后的故事不谈,仅就那自然流露的热情和贵族般的气质,便注定它是无法被取代的。此时的梅纽因,技艺和修为都处于最佳状态,与他后来和克伦佩勒合作的立体声版实有天壤之别。大卫.奧伊斯特拉赫与克路易坦的版本布局比较宏大,但是不知是否因为受到法国指挥和乐队的影响,大卫的琴声在这里变得有些娇媚,呈现出难得的细腻与妙曼。这个录音也较古旧,但却是立体声的。德奥正统的演奏要数施奈德汉的两个版本。旧版本虽为单声道,但小提琴的音色却很丰润鲜活,肯彭的伴奏也比约胡姆更灿烂辉煌;新版本稍微内敛了一些,运弓不如以前灵敏有力,但在意境上更加超凡脱俗。70年代初,谢林和海丁克录了许多协奏曲,贝多芬的这一款是表现最优异的,许多段落有神来之笔。新录音里,帕尔曼与朱利尼的版本最为精致,但是从整体考虑,克莱默尔和哈农库特的实况录音应是首选,这好像无不需多说什么。郑京和与滕斯泰特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合作特别突出了情感的分量。比起在DECCA的那个版本,郑京和的灵感不再是孤立的,它与整部作品完全融为一体;滕斯泰特的表情运用也十分合理,他对美声的追求显然也达到了目的。
C大调三重奏协奏曲在近十年受到了重视,出现了许多录音版本。CHANDOS的独奏者并不著名,但配合得却最为默契,每个人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而且在技术上无懈可击。这个版本的录音也是第一流的,尤其是弦乐的声音特别甜。同样处于亢奋状态的演奏发生在柏林爱乐大厅,巴伦博伊姆携帕尔曼和马友友同台献艺,三人心意相通,却又互相较劲,不甘人后。这种情景有点像李赫特、奥伊斯特拉赫与罗斯特罗波维奇那个版本的再现。在精彩纷呈的轮奏中,比起巴伦波伊姆,卡拉扬倒显得有点可有可无了。EMI的第三个版本仍然是俄罗斯老艺术家的珠联璧合。奥伯林的钢琴不甚抢眼,努谢维茨基的大提琴音色也更温暖一些,萨金特控制乐队的能力不如卡拉杨,但仍显得温柔敦厚,和蔼可亲。这个版本的重心无疑属于奥伊斯特拉赫,在结构和速度上,他的烙印都太明显了。真正遵从德奥传统的权威演绎应当是安达,施奈德汉和富尼埃的DG版本。虽然这里只有施奈德汉一个德国人,但严格的句法,恰到好处的音量,以及独奏乐器之间的平衡,无一不在提示,这是源于莫扎特的东西。如果让我再选择一个德奥风格的版本,那么它就是EMI的第四个版本了。恰好独奏家和指挥家都是德国人,除了马苏尔之外,扎卡里斯、霍尔舍和希夫都正当壮年,他们的演奏中规中矩,保持着很高的格调,非常耐听。
我已经急不可耐地要谈到贝多芬的室内乐和钢琴作品了,可是对他的大型乐队作品的介绍总得有个收场,虽然它们有的并不是那么重要。
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挣已经不光是以一首序曲著名了.许多唱片公司都录了全曲。首先值得推荐的是赛尔与维也纳爱乐在DECCA的录音。只要赛尔离开了克利夫兰,就必有超人一等的表现,维也纳爱乐在他的指挥下,奏出了非同凡响的贝多芬。这个版本删去了好几段男声朗诵,使全曲更紧凑,但是速度却并没有往前赶的感觉。赛尔的完美主义正在于他很好地掌握了火爆的激情和高贵的从容之间的平衡。能达到如此状态的维也纳爱乐也是少见的。女高音洛伦嘉尔声音不俗,又能倾注深情,同样是很难得的事。与赛尔的版本相比,卡拉扬的版本尽管名气最大,但听来却觉得有点平庸。它一味地强调了紧张的戏剧性,某些段落在声响上显得夸张。女高音雅诺薇茨的两段独唱非常优美动听,是本张唱片最值得欣赏的部分。当然,许多人买这张唱片是因为它的录音非常清晰自然,不过卡拉扬的录音倒都是不差的。录子1991年的阿巴多版是一个现场实况,《贝多芬全集》将其收入,用意无非是它比卡拉扬版更全一些。不过它的录音很有空间感,音色也是温暖透明的,尤其是斯图德尔的独唱,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当代瓦格纳女歌手所具备的素质。《企鹅激光唱片指南》用三颗星推荐了拉巴律领导比利时乐团的版本,价格低大概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因为即使拉巴律把这个作品演奏得很富有活力,流畅而完整,但是乐队在表现贝多芬作品的张力方面还是略有不逮,而这完全不是拉巴律的错。如果已经有了前述三个版本,那么这个版本还县
可以放弃的。
舞剧音乐《普罗米修斯的造物》全曲迄今为止我只听到了两个版本,极有可能它们就是最好的两个版本。奥菲欧斯室內乐团版弦乐的织体非常美妙,木管乐器鲜活灵动,单纯质朴,具有莫扎特的韵味。相反,一直强调本真演奏的哈农库特,在演奏这个有着丰富乐思的轻松之作时,却有些放不开了。同样是一个室內乐团,哈氏却着意表现贝多芬的英雄性,制造出宏伟壮丽的气氛,而这些又非哈农库特之擅长,所以在感觉匕像听一首后期的贝多芬交响曲,但内容上又弱了许多。